早在古罗马时期,圣米歇尔还不是一座岛。那时,或许是因为凯尔特人将之作为墓地的缘故,这片渺无人烟、终日被大西洋海水浸泡拍打、阴森昏暗的山崖被称为墓石山,罗马祭司们常到这里来祭拜落日,这一祭祀礼仪保留至今。在光芒四射照耀大海的太阳光环中诞生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墓石山。
公元5世纪时,海岸的一部分下沉没入海水,墓石山因此变成了一座小岛,距离陆地大约6公里。每天只有两次退潮时大海才将满是淤泥的底部裸露出来,打开一条通往小岛的危险之路。的。传说尤利乌斯·凯撒被秘密葬在墓石山的一个金棺中,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鞋。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了大天使米歇尔手指墓石山,示意他在此修建小教室。起初奥贝主教满腹狐疑,对大天使米歇尔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意。一天夜里,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光芒四射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出一个洞。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他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教堂浩大的工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教堂在修建过程中怪事连连。一块原本在山顶空地的巨石突然滚落下来,砸伤了一个孩子的脚,这座石头岛从此没有了淡水。奥贝主教似乎早已预感到大天使神力的存在,他将权杖钉在山崖上,一股泉水从那儿喷涌而出。据说这泉水还能治病。此外,在黑暗的雷雨夜里,周身光环围绕的大天使米歇尔偶尔会在建筑工人面前显圣。
大教堂的窗户和扶垛建于15世纪,是辉煌耀目的哥特风格。
从此以后本笃会(天主教最早的修会)修士们便迁居到圣米歇尔岛,人们也陆续开始上岛,以求得到能驱魔避邪的大天使米歇尔的庇护。许多信徒未曾料想上岛之路如此险恶,他们尚未了却虔诚的心愿便毙命于途中,不是陷入海湾松散的流沙中,就是被突然高涨的潮水卷走。传说有一位孕妇在临产前一个月独自前往圣米歇尔岛,当她历尽千辛到达海湾岸边时,梦寐以求的墓石山的轮廓依稀可见,激动舁常的她误以为墓石山就近在咫尺。于是她拼命朝前走,不料却陷入流沙,潮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高涨起来。她一下瘫倒在流沙上等待死神的降临。冥冥之中她默默祷告,祈求圣母玛利亚保佑她。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波涛汹涌狂风呼啸的大海突然平静下来,海水围拢起来将她包围在中间,连海浪也停止了拍打。就在这个神奇的”圆环”中她生下了一个男婴。潮水退去时,她用海水为儿子做了洗礼。为了纪念这件发生在1011年的”奇事”,当时的修道院长在海湾立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千百年来,它一直傲然矗立在那里,任凭风吹浪打潮起潮落。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因为圣马洛海湾潮水如此”善变”,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会追赶骑士的涨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满载货物的马车,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惨死去的旅人,等等。
数百年来围绕着修道院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小城
海湾的退潮往往也开始得非常突然,也许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突然之间海水退向远处,满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滩和海滩上颜色很特别的流沙。几乎所有的法国古典文学大9币,从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经被它的多变所”迷惑”。雨果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的确,这些沙表面看似平坦光滑、松软安全,可一旦不小心滑落下去,它内部的暗流就会像蛇一样滑动,松软的被潮水浸泡的表面变成淤泥将你死死地缠住,犹如陷入沼泽一般难以自拔。这里的沙其实更像是淤泥,一旦变干,非常结实;一旦与水混合,立即变成粘稠的泥浆。圣马洛海湾附近的海底布满大大小小的地下河床,它们就是制造危险的罪魁祸首。因为潮起潮落很容易将沙冲稀,河床里及河床下就形成了阴险多变的流沙,而那些过于自信的旅行者很可能陷入其中,遭遇不幸。
一千多年来,大西洋海水潮起潮落,无数的沙被冲向海湾,使海岸线因此向西移动了约5公里,更靠近圣米歇尔山了。1879年人们修建了一条堤坝,车辆从此可以直接通过堤坝上山。现在每年只有两三次,当天文大潮将堤坝淹没时,圣米歇尔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应归功于这条堤坝。每年多达250万的游客通过这条堤坝来到圣米歇尔山参观,TGV快车将参加一日游的游客从巴黎送达圣米歇尔山。不过,真正能登上圣米歇尔山最高点11世纪大教堂和拉梅维耶尔修道院的游人不足1/3。到圣米歇尔山朝圣的传统根植于奥贝主教时期。不过,今天许多人来此并非只是赶时髦,圣米歇尔山让他们流连忘返,甚至在山上逗留数日而不归。夜幕降临时,喧嚣了一天的”大街”渐渐安静下来,没有满载游客来往穿梭的汽车,人流如织的修道院也变得空荡宁静,这时才是感受圣米歇尔山独特建筑群的最佳时间。
退潮时圣米歇尔岛的全景和涨潮时圣米歇尔岛的全景
修道院的教堂始建于1023年,整个工程持续了近百年才结束。塔楼与中殿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保留了最初的风貌。因为教堂高耸于圣米歇尔山顶(当时还没有修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尖顶),不久便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而且平均每隔25至30年岛上就会发生大火灾。1204年法兰西将诺曼底吞并后,圣米歇尔被人纵火焚烧,老修道院被完全烧毁。1211年法国国王菲力浦二世下令修建一个新的修道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闻名遐迩的拉梅维耶尔(意为”奇迹”)修道院。显然,菲力浦二世想以此来向大天使米歇尔及被焚毁的修道院赎罪。最终仅耗时17年(对那个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就完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杰作,至今它仍被公认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气势恢弘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建在狭窄的山崖上,因此整个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呈垂直状。修道院由两个三层楼的建筑组成。按设计者的意图,东侧建筑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一楼大厅供贫穷的朝圣者使用,他们可以在此居住、用餐;二楼大厅供贵宾使用,修道院长在此接待、款待达官贵人;三楼则是僧侣们用膳的地方(食堂)。西侧的一楼是仓库,二楼的骑士厅里面有一些大炉子,实际上是修道院的供暖中心。骑士厅原来叫缮写室,供书写手抄本文献之用,但因那里光线昏暗,因此所有手抄文献的工作都移到食堂进行,那里的窗户又高又窄,光线柔和明亮。西侧的三楼是一条有顶的长廊,别具一格的”静心之隅”,很适合教士们读书、思考、闲庭漫步。用一位教士的话说,这条犹如悬挂在天地之间的长廊”使上帝可以下凡来到人间而不失自己的伟大”。
百年战争期间(1337年-1453年),圣米歇尔岛始终未被英国人占领,它鼓舞着圣女贞德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战争结束后,圣米歇尔山声名远扬。这时正值难以解释的大规模的儿童朝圣高峰时期。几千名7岁~15岁的男孩女孩离开家乡和父母亲人前往圣米歇尔山朝圣。上天神秘的呼唤将他们从欧洲各地召集到一起。他们两人一排列成整齐的纵队穿越法国,口中高喊”为了上帝我们前进,向着圣米歇尔山前进!”孩子们的父母甚至不敢出面干预这势不可挡的朝圣。一位父亲曾试图阻止自己的孩子参加朝圣,他只是在心里呼喊”我以魔鬼的名分祈求,孩子回家吧!”可是他就莫名其妙地晕倒了。还有一位朝圣者的母亲也曾竭力阻止孩子,却从此变得又聋又哑。参加朝圣的许多孩子惨死于途中,有的被冻死,可怜的父母们惊恐万状却不知所措。最终还是宗教当局出面干涉,谴责这场狂热的儿童朝圣。
1469年路德维希十一世设立了大天使米歇尔骑士勋章,而1472年又下令在修道院最潮湿的一间屋子里安上”臭名昭著”的铁笼子,囚禁最危险的犯人。铁笼子用铁链拴在拱门上,囚犯每移动一步,铁笼子就会摇晃起来。一旦被关进去,囚犯就没有任何生的希望。无论以慈悲为怀的修士们怎样努力,囚犯最终会很快发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惨无人道的铁笼子为法国国王效忠了300年之久,许多仁人志士惨死其中。最后一个被铁笼子折磨而死的是维克多·杜布尔。他是一名记者,1745年因发表抨击路德维希十五世的文章而被判刑入狱,被监禁一年后死于狱中。1777年”臭名昭著”的铁笼子才被彻底废除。拿破仑执政期间,修道院也曾作为国家监狱,直至1863年才关闭,同时宣布为国家所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堂哥特式的尖顶和500公斤重的大天使米歇尔手持利剑的镀金雕像,是1879年才添加上的。
如今,圣米歇尔山依然傲然独立于海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它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孤独的身影凭海临风,远远地俯视着山下的诺曼底。高耸入云的尖顶犹如大天使米歇尔的神指直指苍穹,仿佛时刻在提醒尘世的人们,圣米歇尔精神一如千年前坚不可摧,恒久不朽。
资料:大海归来
由于原来修建的堤坝破坏了海水涨落的自然规律,圣米歇尔山附近的海湾被流沙和淤泥严重侵袭,原有的浸水草地——沿海垸田早就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海岸,而且在不断地向圣米歇尔延伸,诺曼底羊群已经”包围”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古迹的城墙。为了恢复充满传奇色彩的圣米歇尔山的历史风貌,政府决定在环绕圣米歇尔山的库埃农河河口修建一个潮水坝。海水涨潮时新的大坝将防止淤泥流入河中,退潮时则有助于泥沙冲到拉芒什海峡。这样,修道院周围的土地将始终处于海水之中,免受沉积岩的污染,并逐渐得到净化。这项造价高昂的工程预计将在今年完工。当水闸完全打开时,大坝将被完全淹没。将来大海重归之时,那条老的通车堤坝将被人行大桥取代,禁止车辆通行,而参观历史古迹的游人将乘坐专门的渡轮到圣米歇尔山。
转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5/24/content_2996336.htm
发表回复